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某工業區,一座由正泰電氣承建的輸變電項目改善了巴超高壓電網的輸電能力,讓當地每天停電12小時的局面成為歷史,為工業企業生產用電提供了穩定保障。
這是南存輝掌舵的正泰集團的海外項目之一。如今,正泰集團已經與80%以上的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建立合作關系,產品和服務覆蓋140多個國家和地區,走出了一條“產品走出去、服務走進去、技術走上去”的全球化之路。
“非典型”的溫州人
這家世界知名的電力裝備與新能源企業,初的起點卻是一座浙南小鎮——溫州柳市鎮。
“我出生于1963年,正泰創立于1984年,如果算上修皮鞋和開電器門市部的幾年經歷,我已經創業43年。”正泰集團創始人南存輝回憶起奮斗之初,他還只是浙南小鎮上缺吃少穿的農家少年。13歲那年,他作為家中長子,為維持家中生計放棄求學機會,成了街頭的一名修鞋匠。
南存輝身上有很典型的溫州人基因:聰明果敢、聞風而動。修鞋時,因為手工仔細,生意很好,他經常忙到凌晨,第二天早晨6時多便起床繼續擺攤。修著修著,他發現一些人的鞋和包破得特別快,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批人是“跑供銷的”。看著外界環境的變化,南存輝說干就干,他開始嘗試跑供銷,嘗試“前店后廠”,一邊修鞋一邊擺柜臺。
然而,南存輝又不是那么典型的溫州人,始終“燒好自己這壺水”。1984年,他和朋友一起創辦 樂清縣求精開關廠時,柳市鎮這塊不足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冒出了眾多低壓電器家庭作坊,產品根本不愁賣。但南存輝卻提出要靠質量興業,作“借”字文章。
借什么?借腦袋!哪里借?去上海。
“存錢不如存技術”
“當時走出去靠‘水路一條’,我睡低等的船艙,從溫州望江路碼頭到十六鋪碼頭。風浪一起來,就吐得一塌糊涂。就這樣,一趟趟地跑去上海請教,終把老專家請到企業,為企業架構起了初的研發體系。”南存輝回憶道。就這樣,用賺到的錢請人才,買檢測和試驗設備,還率先取得了由當時機械工業部頒發的生產許可證,正泰在行業整頓中打響了品牌。1994年,南存輝吸納了40多家成員企業正式成立正泰集團。2010年,集團旗下正泰電器上市,成為中國家以低壓電器為主業的A股上市公司。
“存錢不如存技術”,南存輝的這一觀念如今已根植在了正泰各地工廠中。在海寧,正泰建成了“光伏制造+互聯網”透明工廠,能夠實現定制化設計和生產,全自動化流水線工序,全程透明可控,通過實施“機器換人”,年節約人力成本近億元,成為光伏領域“中國智造”的先行者與探索者;在杭州,正泰智能工廠引進以及集成了全套國產化自動光伏生產設備,基本具備了工業4.0所要求的大部分智能要素,在硬件設備、生產工藝、工業軟件等方面都展現了智能制造的強大動力,體現了目前國內多項光伏組件的制造水平,并已入選工信部中德合作智能制造示范項目。
不僅如此,南存輝將大量資金用于科研,按照不同產業屬性,將每年銷售收入的4%~12%投入了研發,并相繼在北美、歐洲、亞太設立了三大全球研發中心和22家研究院,整個集團累計已獲4000多件授權。近年來,南存輝提出依靠“一云兩網”戰略領航,通過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,正探索能源物聯網和工業物聯網應用,布局清潔能源、智能電氣、工控與自動化、智能家居等電力能源領域創新發展。正是憑借著在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上的不斷投入,南存輝帶領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,去年正泰集團營收突破700億元。
企業家要抓創新
“從內部看,改革開放40年后,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;從外部看,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。”在南存輝看來,爭當奮斗者,需顛覆創新,凡墻皆門。他說:“創業奮斗,需要發揮個人的能動性,要根據外部環境變化,改變自己。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變化中尋到機遇,實現高質量發展。”
“企業不能唯利是圖,還要把經濟責任、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有機地結合起來。”南存輝如是說,更如是做。如今正泰正通過多種形式的“光伏+”模式參與到鄉村振興中。在西部,寧夏、青海、甘肅、新疆、內蒙古等荒漠戈壁地帶已經建成多個沙光互補電站,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牧民增收,為荒漠治理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徑。在浙江,江山的6300畝荒山坡上建了一座 “光伏發電+中草藥及農作物種植+光伏旅游”三位一體的200兆瓦大型光伏電站,實現 “土地增產、農民增收、企業增效、環境增美、政府增稅”的“五增”效益,成為國內“農林光互補”模式的典型樣本。
“改革開放成就了民營經濟,成就了正泰,也成就了我個人。進入新時代,還有很多新機遇、新挑戰。我們要把發展的基點轉到創新驅動上來,牢牢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,這是我們企業家要干的活。”南存輝說。
原標題:浙報點贊:南存輝 讓一個行業挺直了腰桿